以下内容看着会脑子疼,晕头转向的,先听首歌静静吧
中药异与化学药(西药),简单陈诉一次关于西药的知识,西药是相对于我国传统药物(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而言,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或者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三大类。究其说明书,发现说明书有化学式、结构式,而我们的中药是没有的,剂量上通常以毫克为单位,相比中药更精确,中药剂量通常用克。举个例子:用化学结构命名的有枸橼酸喷托维林,喷托维林是药物的主要结构成分,而枸橼酸则是一个酸根离子,但是对于这个止咳药没有第二种酸根可以替代,因而我觉得没必要把名字搞得这么洋气,就写喷托维林或者咳必清不一样吗?
貌似我们的中药名称都是一针见血,一目了然,板蓝根辛凉,用于咽喉热障邪症。药店就有中成药板蓝根颗粒,所以就名字而言中药简单明目,西药繁琐无味,但是药品这种严肃的商品,个人觉得传播一些客观、真实的东西比较稳妥,关于中西药比较不带说了,下面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关于中药的性能,也就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
中药四气:温热寒凉
首先我们说中药是根据本身偏性,来调整脏腑的偏衰或偏盛,因此中药有特定的性质,所以中药的性能也叫药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寒凉纳入阴,而温热纳入阳,因此在人体内环境稳态阴阳平衡的状态下,阴不足,我们使用阳性药,相反阳亢则补阴,不难看出用药的药性和疾病性质成相反趋势。
举个例子:石膏,板蓝根属于寒性凉性药物,因此对于某些热证具有作用,比如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因此我们归纳它们具有清热泻火,利咽解毒之用。
相反,比如干姜,附子这些热性温性的药物能够治疗寒症,比如脘腹冷痛,四肢厥逆,回阳求逆之用。
归纳:
凡寒凉之药,必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凡温热之药,必能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没错,四气我已经讲完了......
接下来咱们一起学习中药五味
中药五味:辛甘酸苦咸
(其中辛甘属阳,而酸苦咸属阴)
(说五味之前普及一下五味怎么来的,首先说到辛,辛与当今的辣不能一概而论,最早的辣来源于明朝,那么明朝从南美引入辣椒,那时候人们开始将辣椒的辣纳入味觉当中,而我们最早的神农本草经里面就有辛味,因此辛和辣不是一样的感觉,辛有冲鼻感,其次才有辣的感觉,比如唇形科的薄荷,唇形科的荆芥,莎草科的香附还有伞形科的川芎,均有辛味。其次我们说到酸,那么说到酸就更有趣了,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赏赐当朝宰相房玄龄一美女为妾,其妻不允,于是大闹,没办法,于是唐太宗赐毒酒与妻,妻不思虑一饮而尽,唐太宗尤为震撼其情之坚,大笑,此乃酸涩之醋也,而非毒酒,于是朝堂之话被广而传之,后世用吃醋来用于夫妻之间,由此酸味也被流传至今,嗯哼?其他几个味道就不一一说了,回到正题)
辛:入肺,能行散,具有发散活血行气的作用,如前面所说,香附治气滞,川芎治血瘀。但是辛味药大多耗气伤阴,因此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入脾,能缓,能补,能和。因此具有缓急,和中,补虚,调和药性的作用,能缓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的女孩子来月经会小腹疼,因此普遍的用红糖泡水喝,能缓解疼痛,因此甘能缓不难解释,也能补表现在一些虚症上,比如黄芪,熟地,枸杞子治疗挛急作痛,能调和药性,比如豆科的甘草,一般做调味用,我在车间尝过,觉得除了甜叶菊就它最甜了,当然还有饴糖,罗汉果这些甜的离谱的药。但是大多甘味药质润滋燥,又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故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甘草
黄芪
酸:入肝,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之用,例如五味子(治遗精滑精,自汗盗汗)、五倍子(治久泻久痢)、乌梅(治久咳)、山茱萸(治崩漏经多,大汗虚脱)、都有酸味。它们大多具有生津安蛔之用,如木瓜、乌梅。酸味药大多收敛邪气,因此邪未尽者慎用。
苦:入心,世界上三大苦饮料(茶、咖啡、可可),中医说苦入心,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有三(通泄、降泄、清泄)
通泄,比如大黄大苦大寒之物,有泻热通便之功,用于治热解便秘,效佳。
降泄,苦杏仁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赭石降逆,治呕喘呃逆。
清泄,栀子,黄连泻火清热,治火热内蕴。
能燥有一(苦能燥湿)
苍术与厚朴(治寒湿),黄柏与苦参(治湿热)。
能坚有二(坚阴、坚厚肠胃)
坚阴,泻火存阴,比如黄柏,知母。
坚厚肠胃,少量的黄连能够厚肠止泻。
但苦味药大多伐胃伤津,故而脾胃虚弱,津液大伤不宜大量使用。
咸:入肾,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之用,如瘰疬痰核,如昆布、芒硝(热解便秘)、鳖甲等都有咸味。但脾虚便溏者慎用。
那么四气五味都说完了,我们来看一下气味配合。
不知道大家可曾喝过中药饮片煎剂,可谓是五味杂陈,有感难辨,不错,这就是味道多样导致的,前面说了,温热寒凉四气确立疾病的特性,因此气只有一种,而味多种多样,味的数量越多,作用范围越广,因此我们大致有一气一味或者一气两味或多味两种形式。且气味越近,主治病症越相近,作用也相同,反之,气味有异,则功能不同。
升降沉浮
接下来介绍一下升降沉浮,那么升降沉浮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二者可以转换,炮制和配伍是影响其转化的两大因素,就炮制而言,最近我们车间在试生产炮姜,这个火候很难把握,工艺很难完善,于是从车间到化验室无数次取样化验,说起姜,我们最常见在饭桌上,什么鱼肉里面可能会有,原因是拿来去腥的,而殊不知古人早就知道姜另外的药用价值,说:“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守能走,炮姜守而不走”生姜,辛温,主治伤寒呕吐,畏寒腹痛。经过炮制成干姜,辛热,主治温经止痛,便溏泄泻,寒饮咳嗽。再经过炮制成炮姜,味辛且大热,治疗腹痛泄泻下血吐血之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姜、干姜、炮姜三者升浮作用愈来愈强(温热,辛甘者多升浮,然寒凉,苦酸咸者多主沉浮)
其实确定中药升降沉浮根据有很多,记住四气五味是我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从中药质地去掌握,比如花类药材,质地轻,因此具有升浮,有一个特殊的,那就是旋复花,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的说法,因此旋复花有胸膈痞满,泻下清热的作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祛风散寒,升阳发表,开窍,涌吐之用;沉降类能下行向外,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之功)
哈哈哈......奉上旋复花
临床用药
临床用药一般采用顺其病位选药和逆其病位选药,
顺其病位选药(在上在表类病症用升浮类药,比如风寒表证,用升浮的紫苏,荆芥和防风;在下在里类病症用沉降之药,比如脚气肿痛,我们用沉降的苍术,黄柏,牛膝;治疗病位在里的热解便秘用沉降的芒硝、枳实、大黄,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表里同病,上下同病,应该双管齐下,双向调节用药)
逆其病位选药(病势下陷用升浮;病势上逆肝阳上亢用沉降;病势外泄之虚汗不止补虚药配沉降,如煅龙骨,麻黄根;麻毒闭肺用清热解毒药加升浮;如浮萍、麻黄
归经
关于归经,一般我们根据药物五味来作为确定依据,举个例子,大黄味苦,归心包经,蛤蚧味咸,自然就是归肾经,其实归经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以十二脏腑(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膀胱、心包、胆、三焦)经络法表示,还有一种是用阴阳属性表示,如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等。具体意义在于中药郎中根据经络所属的脏腑而选药,如辛温解表药里有个白芷,作用于手脚阳明经最为明显,因此感冒头疼腰疼最为适用。
有毒无毒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广义上说有毒无毒是说药物本身的性质,我们现在吃的瓜果蔬菜是经过几十或者几百年的挑选,排除了有毒的,剩下没有毒害作用的,因此有毒是中药的特征,而对人们有对症作用的毒我们把它叫做药物的偏性,因此我们的细辛,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一钱在现在是三克,古人很聪慧的限制了毒性药物的用量,采用量小渐增法,所以对于中药,应该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杜绝伪劣品,对采药,制药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合理用药,杜绝乱用滥用,孕妇,老人婴幼儿及体弱者慎用或忌用毒烈药,最好用效果相同的药取而代之为妥。
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禁忌)
欣赏一波美图吧......
这是鹿角霜,来源为马鹿
收敛止血,温肾助阳
关于中药性能就到这了,语言可能不是很精炼,笔者会逐渐改进,共同进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