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每日一更224仲景方完结

53.小陷胸汤《伤寒沦》

黄连一两 半夏洗,半升 瓜蒌实大者一枚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

邪热大陷胸汤治,甘遂硝黄一泻柔。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之小结胸证。痰热互结于心下,气郁不通,升降失司,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痰热互结,肺失宣降,则咳吐黄痰、质黏而稠;舌苔黄腻,脉滑数,无不为痰热之象。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方中瓜蒌实味甘性寒,既可清热涤痰以除胸中之痰热邪气,又能利气散结而宽胸以治气郁不畅之胸满痞痛,为君药。正如《本草思辨录》 所谓:“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黄连苦寒,泻热降火,为臣药,与瓜蒌实相合则清热化痰之力倍增。半夏祛痰降逆,开结消痞,为佐药。半夏与黄连同用,辛开苦降,既清热化痰,又开郁除痞。全方药虽三味,配伍精当,“以半夏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泻之,瓜蒌之苦润涤之,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古今名医方论》)。

苦辛润相合,辛开苦降,润燥相得,消痰除痞,药简效专。

本方为治疗痰热互结证之常用方。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皆主治热实结胸。但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心下,涉及胸腹,其病情较重,病势较急,临证以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象沉紧为特征,治宜泻热逐水、破结通便,故方用大黄、芒硝与甘遂配伍,以泻热逐水破结;而小陷胸汤证则为痰热互结心下,病位局限,病情相对较轻,病势较缓,临证仅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脉象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方用瓜蒌与黄连、半夏相伍,重在清热涤痰散结。

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54.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II)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温肺化饮。

寒饮咳嗽。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

本证因于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湿聚而成饮;加之肺寒,肺失宣降,津失敷布,聚而为饮。寒饮停滞于肺,肺失清肃,宣降失和,故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皆为寒饮内停之象。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之旨,治宜温肺化饮。

方中用干姜为君,入肺、脾经,既温肺化饮,又温脾化湿。细辛为方中臣药,温肺散寒化饮,助干姜温散凝聚之寒饮。仲景每以两味配伍以温阳化饮,其中干姜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强,细辛以辛散为主,开郁散饮之力优,两者相伍,温肺化饮之力倍增。茯苓健脾渗湿,既可化已聚之痰,又能杜生痰之源,亦为臣药。喘咳日久,必耗散肺气,方中诸药又是以辛散温燥之药为主,恐更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为伍,一散一收,开阖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既防辛散耗伤肺气,又使肺脏宣降有权。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药性。全方配伍,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

本方为治疗寒饮咳嗽之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苓甘五味姜辛汤与小青龙汤均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皆有温肺化饮之功,可治疗寒饮内停所致的咳嗽痰稀色白。但苓甘五味姜辛汤功专温肺化饮,而无解表之功;而小青龙汤除温肺化饮外,尚可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者。

55.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炒香,四两 

桂枝六两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

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温脏安蛔。

蛔厥证。腹痛时作,手足厥冷,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

亦治久泻、久痢。

本证系因患者原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喜温而恶寒,“遇寒则动,得温则安”。素患蛔虫之人,蛔寄生于肠内,若肠寒胃热,亦即上热下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逆行窜入胃中或胆腑,阻塞胆道,则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出蛔虫;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时发时止;腹剧痛,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发为蛔厥。此蛔虫内扰,寒热错杂之证。治当温脏安蛔,寒热并调。

柯琴言:“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重用味酸之乌梅以安蛔,使蛔静痛止,为君药。蛔动因于肠寒胃热,故以味辛性温之蜀椒、细辛,温脏而驱蛔;味苦性寒之黄连、黄柏,清热而下蛔,共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助其温脏祛寒、伏蛔之力;蛔虫久积脏腑,必耗伤气血,故以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与桂、附、姜相配,既可养血通脉,以除四肢厥冷,亦有利于温脏安蛔,合为佐药。炼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扶正祛邪之功。

关于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

乌梅:安蛔止痛,和胃止呕,涩肠止泻—君

配伍特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酸苦辛并进,则蛔静伏而下;寒热佐甘温,则和肠胃扶正。

本方为治疗蛔厥证之代表方。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蛔虫病发作之时,可先用本方安蛔,再行驱虫。

原文: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

56.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大黄四两 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

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局部肿痞,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本方所治肠痈初起,乃因湿热郁蒸,气血凝聚,邪结肠中而致。《外科正宗》谓“肠痈者……饥饱劳伤……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盖肠主传化,以通为用,湿热内蕴,与气血相搏,瘀热、湿浊壅郁肠中,则成肠痈。见右下腹疼痛拒按,甚则肿痞,右足屈而不伸,牵引则痛剧;湿热邪在肠腑,气血瘀积,邪正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乃湿热蕴结之征。治当泻热破瘀,散结消痈。

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郁结,祛肠中稽留之瘀血;桃仁苦平入血分,性善破血,与大黄相配,破瘀泻热,共为君药。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以荡涤实热;牡丹皮辛苦微寒,凉血散瘀消肿,两药为臣。佐以冬瓜子能清肠中湿热,排脓散结消痈,以治肠痈。诸药配伍,热清瘀祛,肠痈得消。

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君

桃仁:破瘀泻热—君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君

冬瓜仁:

①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

②消痈排脓散结。

△以通为用

下消之中寓清利之能,以通为用。

本方为治湿热瘀滞肠痈初起之常用方。以右少腹疼痛拒按,善屈右足,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与大承气汤、大陷胸汤三方均含有大黄、芒硝,且同属于寒下剂,具有泻下热结之功,用于治疗里热积滞实证。

大承气汤用泻下之大黄、芒硝配伍行气之厚朴、枳实,适用于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硬痛拒按、苔黄、脉实者;

大陷胸汤以大黄、芒硝与逐水之甘遂合用,意在荡涤邪热水结,适用于邪热与痰水互结之结胸证;

大黄牡丹汤则以大黄、芒硝配伍活血利湿药桃仁、丹皮、冬瓜仁,适用于湿热内蕴、气血凝聚所致的肠痈初起。

原文: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jb/10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