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胸膈部位的方剂举隅

最近门诊遇到一些症状在胸膈部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胸膈痞塞不适,气上冲感,或有咳嗽。周末闲暇时罗致了相关方剂以复习备用。

1.栀子豉汤家族: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记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主治热扰胸膈证,但与凉膈散证相比,程度较轻。《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是胸膈部常用药,日本汉方利膈汤中就选用了该药。

2.凉膈散:金元时期寒凉派医家刘完素方。药物组成: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配方方法与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类似,寓宣、清、通三法。用于胸膈灼热较甚的患者。笔者曾在北京同仁堂厦门禾祥店诊治一胸膈灼热的患者,用凉膈散取得很好的疗效。

3.《本事》利膈汤:宋代许叔微方,记载于《本事方》。药物组成:薄荷荆芥防风桔梗甘草人参牛蒡子(炒)等分。感觉本方虽名“利膈汤”,但作用部位主要在咽喉。

4.玄医利膈汤:日本汉方医家名古屋玄医的经验方,药物组成:半夏、栀子、附子。用于噎膈(食道癌、食管狭窄、食道炎、食道息肉、食管痉挛、食管憩室等)、痞塞等咽下困难,常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使用。可参见矢数道明《临床使用汉方处方解释》《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5.茯苓杏仁甘草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也主之”。

6.枳橘姜汤:药物组成:枳实、橘皮、生姜。主治见茯苓杏仁甘草汤条文。

7.小陷胸汤家族:小陷胸汤记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主治痰热结聚于胸中。小陷胸加枳实汤,记载于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8.栝楼薤白白酒汤家族:包括瓜蒌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记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笔者六味宽胸汤由瓜蒌、薤白、石菖蒲、郁金、葛根、桂枝组成。以上方剂主治痰气交阻于胸中。

9.血府逐瘀汤:记载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实际上是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成。主治胸中气滞血瘀证。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

1—9为偏于泻实的方剂,主要用于实证。

10.六味养心汤:为笔者自拟方,由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大枣、酸枣仁组成,用于气阴两虚所致胸闷、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11.升陷汤:民国第一名医张锡纯先生方,由生黄芪、知母、升麻、柴胡、桔梗组成,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本方证脉象特别重要,另外,方中生黄芪剂量应远远大于升麻、柴胡、桔梗等药。

12.桂枝甘草汤家族:包括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记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心阳虚所致“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13.炙甘草汤:记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药物组成: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用于心胸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也可用于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10—13为偏于补虚的方剂,主要用于虚证。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复方百部酊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jb/1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