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李东垣《脾胃论》、张从正《儒门事亲》和朱丹溪《丹溪心法》中采集方剂,利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从方药数据库中挖掘出金元四大家重视脾胃用药的数据证据,为发展脾胃学说和完善学术体系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经过筛选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付,中药味;《脾胃论》66付,中药味;《儒门事亲》付,涉及中药种;《丹溪心法》付,涉及中药种。利用excel软件方药数据库,在Windows7平台采用SPSS17.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频数统计中,金元四大家的方药频率排序在前10位的药物,多数为脾胃要药。而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多个脾胃药对出现,以及脾胃药物和其它归经药物配伍出现,说明脾胃药对占重要地位。数据显示金元四大家无论是在药物使用频率还是方剂配伍中,都非常重视脾胃学说,善于运用调理脾胃的中药。这对我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临床用药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脾胃学说源远流长,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做了阐述,及至金元时代,各大医家都有所发挥,尤其以李东垣为代表,形成了补土派。近年来对于脾胃学说的研究不胜枚举,而对于金元四大家学术体系的研究,也一直都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通过查阅金元四大家原著,我们发现,四家皆重脾胃,不独东垣。然而后世研究者,包括各类中医高校教材,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各自在寒凉、攻下、补土、滋阴方面的建树,较少有研究者对这四大医家用药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将利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方药数据库中研究金元四大家的临床用药进行初步研究,为完善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体系提供统计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方剂纳入标准
纳入方剂中有明确的药物和药量;内服方剂,不限剂型;重复出现的方剂只取1次。
1.2数据库的建立及规范化处理
将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李东垣《脾胃论》、张从正《儒门事亲》及朱丹溪《丹溪心法》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录入Exce表中,建立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的方药数据库。经过筛选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付,中药味;《脾胃论》66付,中药味;《儒门事亲》付,涉及中药种;《丹溪心法》付,涉及中药种。将原始医案记录中的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规范化语言,对后面数据挖掘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到本研究则是从别名、错别字、省略词这三个角度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①别名:参考《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8对药名及药性进行规范处理,包括异名同源的统一、炮制不同但同效的统一等,例如田七、三七等规范为三七。②错别字:纳入方剂所含中药名称中还有一些错别字现象,除了上述别名还包括一些错字和别字需要规范,如青篙统一规范为青蒿、肉从蓉统一规范为肉苁蓉。③省略词:方剂中一些中药名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药合并起来的简称,为了统一中药名称,需把它们拆分开来,如赤白芍统一规范为赤芍、白芍,苍白术统一规范为苍术、白术等。
1.3数据挖掘方法
采用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描述性分析方法中的频数分析对药物进行频次和频率统计,采用系统聚类对药物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2.1金元四大家使用的高频药物比较
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脾胃论》、《儒门事亲》和《丹溪心法》经过数据筛选,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描述性分析方法中的频数分析对药物进行数据处理。此研究的描述性分析主要是指对药物频次和频率的分析。将李东垣、刘完素、张从正及朱丹溪各自用药频率排序前30位的药物作比较,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经过比较,以上高频药物中,金元四大家的高频用药中都包括的共计14味,分别为:人参、陈皮、白术、茯苓、半夏、木香、炙甘草、生姜、干姜、黄芩、黄连、防风、当归和黄柏。按照《中药大辞典》中的归经,这14味中药中除黄柏外,其余中药或归脾经或归胃经或归脾胃两经。
占总归经数的17.2%。脾胃两经频次总计34次,占总归经数39.1%。也就是说,在刘完素高频用药中,有39.1%的药物或归脾经及它经,或归胃经及它经,或共归脾胃两经及它经。
2.2.2李东垣高频药物归经
将李东垣中药使用频率中排序前30位的药物归经进行录人,归经总数为82次,归经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脾经(21)、胃经(14)、肺经(18)、心经(8)、肝经(7)、肾经(6)、膀胱经(6)、大肠经(5)、胆经(3)、小肠经(1)、心包经(0)、三焦经(0),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在李东垣所使用的高频药物中,频次最高的归经为脾经,占总归经数的25.6%;其次是胃经,占总归经数的17.1%。脾胃两经频次总计35次,占总归经数42.7%。也就是说,在李东垣高频用药中,有42.7%的药物或归脾经及它经,或归胃经及它经,或共归脾胃两经及其它经脉。
2.2.3张从正高频药物归经
将张从正中药使用频率中排序前30位的药物归经进行录人,归经总数为86次,归经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脾经(17)、肺经(16)、胃经(13)、大肠经(8)、肝经(8)、心经(7)、膀胱经(7),肾经(5)、小肠(3)、胆经(2)、心包经(0)、三焦经(0),具体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张从正所使用的高频药物中,频次最高的归经为脾经(17),占总归经数的19.8%;其次是肺经(16),占总归经数的18.6%%;再其次是胃经(13),占总归经数的15.1%。脾胃两经频次总计30次,占总归经数34.9%。也就是说,在张从正高频用药中,有34.9%的药物或归脾经及它经,或归胃经及它经,或共归脾胃两经及它经。
2.2.4朱丹溪高频药物归经
将朱丹溪中药使用频率中排序前30位的药物归经进行录入,归经总数为86次,归经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脾经(21)、胃经(15)、肺经(13)、肝经(10)、大肠经(7)、心经(7)、肾经(5)、胆经(4)、膀胱经(3)、小肠经(1)、心包经(0)、三焦经(0),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
图3:
在朱丹溪所使用的高频药物中,频次最高的归经为脾经(21),占总归经数的24.4%%;其次是胃经(15),占总归经数的17.4%。脾胃两经频次总计30次,占归经数41.9%。也就是说,在朱丹溪高频用药中,有41.9%药物或归脾经及它经,或归胃经及它经,或共归脾胃两经及它经。
2.2.5金元四大家高频药物中的脾胃归经频率比较采用金元四大家高频药物中的脾胃归经频率来做比较。结果见图4。
图4:
李东垣的高频药物脾胃归经频率最高,为42.7%,其次是朱丹溪,为41.9%。张从正的高频药物脾胃归经概率最低,但是也达到了34.9%。
2.2.6金元四大家的中药聚类分析
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所使用的所有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将用药频次小于10次的药物剔除后得到聚类结果,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和藿香,三棱和茴香,黄芪和桑白皮,黄连和黄柏,石膏和滑石,薄荷和栀子,槟榔和泽泻,干姜和半夏,白芍和当归,黄芩和川芎,茯苓和白术等11对核心药物组合。
李东垣《脾胃论》所使用的所有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将用药频次小于10次的药物剔除后得到聚类结果可以得知,得到的核心药物组情况如下:茯苓和泽泻,黄柏和苍术,羌活和防风,升麻和柴胡,当归身和炙甘草,甘草和黄芪等6对核心药物组合。
张从正《儒门事亲》所使用的所有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将用药频次小于10次的药物剔除后得到聚类结果,核心药物组合为:薄荷和芒硝,炙甘草和枳壳,滑石和石膏,茯苓和泽泻,陈皮和木香,生姜和半夏,当归和白芍,黄连和黄柏,防风和麻黄等9对核心药物组合。
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所使用的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将用药频次小于10次的药物剔除后得到聚类结果,核心药物组合为:砂仁和藿香,细辛和白芷,胆南星和枳实,升麻和柴胡,防风和羌活,黄柏和知母,厚朴和苍术,桔梗和枳壳,熟地和牛膝,黄芩和黄连,白术和人参,陈皮和半夏等12对核心药物组合。
3讨论
本文选择金元四大家的各自的代表著作,如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李东垣《脾胃论》、张从正《儒门事亲》和朱丹溪《丹溪心法》,从方药角度,利用数据分析金元四大家的用药规律,以期了解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
高频药物的使用部分,刘完素使用频数排序前10位的中药为炙甘草(75)、茯苓(54)、白术(49)、人参(47)、大黄(45)、当归(43)、生姜(41)、黄芩(34)、木香34)和陈皮(33);张从正使用频数排序前10位的有甘草(59)、大黄(49)、当归(31)、生姜(30)、牵牛(28)、人参(25)、川芎(25)、白术(24)、黄芩(21)和滑石(20);李东垣中药使用频率前10位是人参(30)、甘草(30)、陈皮(28)、白术(27)、升麻(25)、黄芪(23),柴胡(21)、当归身(16)、黄柏(14)和茯苓(14);朱丹溪中药使用频率前10位是茯苓()、生姜)、炙甘草()、陈皮()、人参()、半夏()、白术()、当归(98)、川芎(73)和白芍(71)。又将排序在前30位的高频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得出:李东垣的高频药物脾胃归经频率最高,为42.7%,其次是朱丹溪,为41.9%。张从正的高频药物脾胃归经概率最低,但是也达到了34.9%。由此可见,在金元四大家的高频用药中,归入脾胃经的药物占有重要地位,除李东垣外,朱丹溪最重视脾胃用药,其次为刘完素,张从正最少。
其次从聚类结果可知:经过聚类得到李东垣核心药物组合6对,具体为:茯苓和泽泻,黄柏和苍术,羌活和防风,升麻和柴胡,当归身和炙甘草,甘草和黄芪,经过聚类得到刘完素心药物组合11对,具体为:葛根和藿香,三棱和茴香,黄芪和桑白皮,黄连和黄柏石膏和滑石,薄荷和栀子,槟榔和泽泻,干姜和半夏,白芍和当归,黄芩和川芎,茯苓和白术,在通过聚类得到的核心药物组中,藿香、黄芪、黄连、黄柏、石膏、干姜、半夏、茯苓和白术等都是归入脾胃经的要药。经过聚类得到张从正核心药物组合9对,具体为:黄连和黄柏,防风和麻黄,薄荷和芒硝,炙甘草和枳壳,滑石和石膏,茯苓和泽泻,陈皮和木香,生姜和半夏,当归和白芍,经过聚类得到朱丹溪核心药物组合12对,具体为:砂仁和藿香,细辛和白芷,胆南星和枳实,升麻和柴胡,防风和羌活,黄柏和知母,厚朴和苍术,桔梗和枳壳,熟地和牛膝,黄芩和黄连,白术和人参,陈皮和半夏。无论哪个医家的核心药物组合,脾胃用药在其中都是最重要的药物。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金元四大家中的每个医家都在其代表著作中,非常重视脾胃用药。在频数统计中,金元四大家的方药频率排序在前10位的药物,多数为脾胃要药。聚类结果显示核心药物组合中,脾胃药对占重要地位。以上数据证据皆显示金元四大家无论是在药物使用频率还是方剂配伍中,都非常脾胃学说,善于运用调理脾胃的中药。这对我们临床用药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