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45期,吴素秋:寻找南改记忆之一║风平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那寻找南改记忆(之一)
吴素秋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在凤尾竹掩映的村寨,有我们的青春、热血、汗水和泪水,更有深深的怀念。毛主席一声令下,全国上千万中学生浩浩荡荡地奔赴广阔天地,开始了改变一生命运的知青生活。年2月20日,昆明,潘家湾,锣鼓声中,告别了亲人和同学,大卡车载着我们朝遥远的边疆驶去。与我同行的还有同班同学袁素华,我们相约一起插队,没去农场。经过5天的颠簸,到了德宏潞西的风平公社。一辆马车把我们拉到南改寨子,停在村口的大青树下,等候社员来领我们。由于知青的住房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们得先住在社员家中。来了3个昆明的女学生,寨子里的人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他们不懂什么是接受再教育,只认为我们是没爹没妈的孩子,才会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年的南改是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寨子。这里风景秀美,依山傍水,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环绕着整个寨子,还有一丛丛翠绿的凤尾竹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婀娜的身姿。我们被分在3户人家。我在记工员方波相所家。刚放好行李,我就想去找她们。比我们先到几天的潞西中学的唐自友同学,热心地带我去。刚转进一条小巷,迎面就冲出来几头老水牛,后面紧跟着一个像《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放牛人,他边追牛边敲锣,还一个劲儿地朝我傻笑。我被惊吓得无处躲藏,大哭了起来。俞丽华住在贫协主席咪巴家,她见我在哭,也马上拉着我哇地哭了起来,来不及问问我为什么哭。后来她才说,在她心目中,我是一个刚强的人,我都哭了,肯定发生了严重的事,她只能哭了。(傣族家里的新成员)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与傣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的傣族人都不大会说汉话,却让我们感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2月份的农活主要是砍柴和收菠萝。出工前,每家的宰弄会为我们准备好农具,毕朗用芭蕉叶包好饭和酸腌菜。他们家的妹妹小安比我大一两岁,每天出工都帮我捆柴、砍菠萝,看我走路摇摇晃晃,就把我担子里的柴拿一些到她担子里去。在那些想家的日子里,他们会用简单的汉语对我说:“你来我们家,就是一家人了。”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记得第一次上山砍柴,突然看到松树林里一丛丛的菠萝,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大家欢呼起来。俞丽华不顾一切地冲到那在昆明很少见到的菠萝面前,冒着被菠萝刺伤的危险,用砍刀砍下一堆菠萝。不会削皮,从中间砍开,拿着就啃。一阵大吃,过后一数,一口气吃了7个!后果是嘴角烂了,舌头淌血。以后,再也不敢猛砍猛吃了。挑柴下山的路上,我们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望着昆明的方向,想家了,唱起了刚学会的《知青之歌》和《异乡寒夜曲》。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又冷又怕地挤在大树底下。这时,远远地走来一位妇女,手里拿着蓑衣和雨帽,一直送到我面前。原来是我家毕朗!她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浑身上下全湿了。我的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说不出半句感激的话……各家的毕朗或咩吧陆续来了,把我们接回家。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傣家人,用他们的真诚让我感动了一辈子。是他们的关爱,鼓励我们战胜了生活中无数的艰难困苦,经受了磨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们受益终生。后来,知青的房子盖好了,我们搬了出来,他们仍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们送东西。有时没菜吃,就回各自的房东家要。我们寨子的知青,因都是兄妹、姐妹、表兄妹,自然就分成了4家。我、俞丽华、袁素华3人是一家。我当时年轻不懂事,经常为一些小事跟她们吵架,现在想起来很后悔。那段艰苦的日子,我们是相依相伴走过来的,真的很想她们。(作者原系潞西县风平乡南改寨昆明知青)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