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成都生活观middot

*

成都究竟是如何让抽象的幸福变得更容易被理解、感知和体验的?当我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能破译这个城市幸福感的密码,让我们即使置身他处,也能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幸福得如同我们就在成都。

天府文化10月刊

先睹为快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成都生活观

城市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摄影/李勇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悖论,比如人们最初来到城市,是希望摆脱蛮荒的自然状态,但自从经历了近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人们才发现,另一种蛮荒是道路的拥堵与严重的环境污染。于是,现代人开始在逼仄的水泥森林中渴望自然。

凭空建造一个与自然相融的新城市太困难,城市的规划师们的做法是,在已有的城市中引进和增添自然的元素,即一些再生性、仿生性的自然元素,让车水马龙的空间多一些绿意,建造出城市中的“第二度自然”,

在成都,这种自然因素随处可见,原木、淡彩、无雕琢、石板路、布幔……构成一个个自然又精致的小环境。特别是伴随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那种被过度都市化,缺少自然风味的景观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如今,当我们走上街头,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悉心搭配过的原色木材、原生花草、原始石材。这些搭配不仅让原有的山川、湖泊、河流保持住了自我的生命状态,也为城市输入了自然界的韵律。

城市公园正打开自己,消解与街道的边界,给予忙碌的人们以养分;社区里的小游园、微绿地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点缀人们上班和回家的路;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也经历了深度的重构,城乡融合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PART01

公园溶解于城市中

近年来,随着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人们对城市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由建筑、街道、公共设施等组成的硬件系统,而是希望建立起自己的城市生态美学,以此实现诗意栖居的生活理想。一连串溶解在城市中的新型公园沿着天府大道诞生,赋予城市独特的灵魂,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创造出自然中的邻里社交空间。

尽管是在气温逐日下降的秋季,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留学生马克还是坚持到桂溪生态公园跑步,他说这是自己在成都最喜欢的地方,“这里不仅适合慢跑,更会让我想到蒙特利尔的公园,有茂密的树林、松果、小鸟和各类昆虫,湖泊吹来的风非常凉爽,是可以感受到野趣的地方。”马克的话或许说出了大多数公园爱好者的心声,他们来到公园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贴近自然,而不是看到成片的人工景观。

摄影/李勇

美景已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能置身其中,并与之产生互动,那是更愉悦的体验。成都另一个滨河公园——江滩公园里的网红地标无边泳池,与公园湖面进行了无缝连接,让人们能更好地参与到自然中。家住城南的张凌热爱游泳,但由于工作繁忙,她已经好几年没有游泳了。直到今年7月初,张凌发现江滩公园的无边泳池对外开放,网友晒出的图片瞬间唤起了她对游泳的热情。那个周末的下午,张凌带着全家人直奔江滩公园。

从公园大门进去,不远处就是和湖面衔接的超大泳池,旁边有沙滩、草亭、棕榈树,夏日明晃晃的阳光下让人仿佛置身海边。泳池周围也无高大建筑物的遮挡,视野非常开阔,张凌忍不住感叹:“怪不得有人说这里是成都的马尔代夫。”

当公园与城市的边界消失时,成都人逛公园会有更丰富的体验,且可到达率更高,与此同时,公园与其他城市空间也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像是位于中心城区的人民公园以及望江楼公园的开敞式改造,就根据“溶解公园”的理念,将公园与马路、桥梁、咖啡馆、候车亭等空间有机串联起来。

PART02

在社区里营造“自然”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一书的作者威廉·H·怀特认为,阳光、风、树、水都是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元素,影响人们对一个城市空间的喜欢或厌恶。据他观察,有没有风,是不是风口,与阳光一样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公园,特别是那些三边围合的社区公园,最能够给人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

利用城市零碎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微绿地,能有效解决人与自然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早在年4月举行的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闵希莹就针对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见缝插针”地布局各种规模、类型的城市绿地和口袋公园,借力自然,构建基于公园城市与服务设施布局的城市中心体系,最大限度创造城市生态效益。

闵希莹分析说,目前成都人口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且仍在快速聚集。与之相悖的是,中心城区严重缺乏公共休憩空间。闵希莹建议,除将成都整体建设为一座“大公园”外,通过建设触手可及的口袋公园、道路绿化改造、绿色交通体系等,提高市民在街道空间中的舒适度和“绿色”感知度,可以促进公园城市的融合。

摄影/袁义明

如今,成都就有很多这样的小公园,利用城市零碎的空间建设为小游园、微绿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舒适的绿色空间。从兰桂坊驶入水井坊片区,路边有一片占地多平方米的小游园。绿色草坪被弯弯曲曲的小道切割成了几处组团式的微景观。每隔几米,就能看到造型简约的银色手型雕塑,手中恰好握着一株树苗,体现着人们对美好自然的珍视。

在园区中还有最近开放的乡愁故事馆,几位居民坐在外面聊着天。梳着丸子发髻的冯阿姨很开心,她告诉身边的好友,她在水井街24号院住了40多年,前两年本来打算搬走,是水井坊社区这片小游园与乡愁故事馆的打造,让她觉得很惊喜,又舍不得搬走了。

这样的场景,得益于社区的治理改造。长期以来,兰桂坊停车场夜间扰民问题突出,居民反复投诉,此后经过征集上千位住户的意见,大家一致提出将兰桂坊停车场改建为小游园。水井坊社区根据群众意见,按照“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风貌和特色定位,总投资万元,建成了这片小游园。社区同时通过挖掘街区历史文脉,打造社区乡愁故事馆,推进在地文化的传承。社区里的老故事,是水井坊居民们的“乡愁”,社区周遭的环境正是乡愁的最好载体,让人们产生归属感。

除了深入城市毛细血管的绿色小环境外,成都正在加快实施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个社区花园等惠民细胞工程,进一步构建完善“15分钟绿色生活圈”,为市民构建城市处处皆风景的美好生活氛围。

位于金牛区的星科北街是全市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示范线首批呈现项目之一,“温馨邻里·童趣琴音”美好生活街巷的宣传语点明了星科北街打造的主题。经过提升改造,眼前的街道已是另外一番模样,在多米长的街道中段,有一个小空间绿植环绕,可供居民休憩,也可作为居民展示才艺的舞台。

街区绿化也变得丰富起来。原来这里只有单一的榕树,如今种上了栾树、日本早樱、桂花、紫薇、石榴、蜡梅等,就连围墙上也巧妙地种植上了各种植物。如今的星科北街,四季见花、常年见绿,在绿树和鲜花的蜿蜒中随意散步,感觉清新又惬意。

摄影/袁义明

青羊区打造的磨底河绿道“回家的路”颇受市民喜欢。磨底河绿道(送仙桥-三环路段)以送仙桥为起点,至三环路止,全线总长6.7公里。桥下流水潺潺,岸上花团锦簇,沿线设有驿站点位、花坛坐凳,随处可见正在跑步、健身、骑行的市民。

“回家的路不止一条,可我最爱走这条。”住在磨底河沿巷的小青对打造后的磨底河绿道赞不绝口。她说,绿道不仅为她提供了一条有景致的回家路,还让她在家门口有了享受户外运动的生态休闲空间。

丹麦著名建筑师扬·盖尔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户外活动称之为“必要性活动”,比如回家、上班、上学、候车等。因此,改善必要性活动发生的空间环境,无疑会提高活动参与者的幸福感。从这个角度来说,成都打造“回家的路(上班的路)”,让市民在公共空间的“必要性活动”更舒适,也更愉悦。

PART03

城乡融合的重构

川西坝子,自古是长江中上游不可多得的一片粮油基地,也是风光秀美的生态家园。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提出,到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成都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持续深耕,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变。其中,拥有良好生态本底、坚持走绿色产业发展路线的“西控”区域,自然地站在了城市发展的风口上。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8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成都西部片区等全国11个区域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随着成都西部区域被纳入该名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改革探索拉开了序幕。

距离网红村落道明竹艺村不远,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的“鲜道·幸福里”,成为了吸引成都市民的新晋打卡点。“鲜道·幸福里”坐落在崇州市无根山下,依傍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上架起了一座古典风格的拱桥。人站在桥上,无根山、湖水、林盘里的生活场景构成一幅现代山水田园画。“鲜道·幸福里”所在的林盘不大,却有着丰富的消费场景,音乐宴会厅里办聚会,果园里采摘新鲜脆李,米酒作坊体验酿米酒,月牙眼湖畔吃火锅看表演等。人们印象中的贫困村已然有了新模样。

供图/崇州市委宣传部

不止崇州市的乡村是成都人的心头爱。如今,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许多乡村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找准了自己的独特定位,它们不再是陈旧的模样,现代化农业场景、国际范儿的消费场景,融合城市生活便利与乡村田园野趣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城市人的到来,也给村民带去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来到位于成都农高园农商文旅体养融合项目依田村(新桃源康养村落)项目现场可以看到,几幢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次第排列,数间民宿镶嵌其中。建筑之外,则是稻田阡陌,绿树成荫,“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感”油然而生。

依田村项目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整体项目规划面积亩,是按照国家5A级标准打造的成都田园国际康养度假目的地,也是温江北林环线上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整体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完好保存了园内川西林盘资源和农耕文化脉络,同时在建造过程中赋予项目以天府文化和温江本地鱼凫文化特色,使这里休闲旅游消费可体验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依田村保留了稻田、荷塘、果林的农业用地性质,转化为农业大地景观,让风格鲜明、设计感强的建筑嵌在景观中,游客既能浸入式体验田园野趣,农作物的种植维护也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乡村旅游想要留下人,要有精美的建筑、丰富的娱乐形式,还要保留田园的风貌,这样的打造才是大家心中的“桃花源”。

自古至今,人们都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无限向往,但当身边就有茂林修竹、清风明月,萤火虫鸣,有千年传承的文史底蕴,还有精致热闹的市井生活,现代人那颗漂泊的心,也因此得以安放。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get本期新刊吧

ChengduTime

成都时间

?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农民丰收节乡村振兴新图景

?成都港来了

?世园会落地蓉城

?天府文化,烟火成都

?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

Dialogue

对话

?信息茧房:陈晓卿味觉中的成都

Chengdustory

成都故事

?成都生活观

城市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Books

悦读会

?理解当今世界的一把钥匙

SpecialReport

特别报道

?新生产函数的诞生

?新空间,重塑地方感

?住在雪山下

?传统的发明

Creativity

创客

?跨界新维度

Fashion

时尚

?“骑行+”的无限可能

design

设计

?亭之风景

杂志征订

直接拨打订阅热线电话

-,-

网络订阅

杂志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6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