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什么能治病中药治病的原理,药的偏性

敬佑生命淳德全道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内经言“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天人相应,中药取自天地之气味通于人,人们得病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自然界的寒暑剧变和社会环境的恶劣影响,打破了体内平衡,从而引发人体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身体不适。中药是怎么治病的呢,就是是通过四气五味,平衡人体阴阳不足。“

天人同气,都有寒、凉、温、热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否则就会生病。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热症,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寒症,对寒、凉、温、热“四气”所造成的寒证和热证,应对的原则就是“热症凉之,寒症温之,热病寒之,寒病热之”。令人类幸运的是,中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寒凉温热之“四气”,这正好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凉温热的失衡。寒凉药、用来治热证;温热药、用来治疗寒证。比如对于寒邪侵犯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血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瘀,在选用活血化瘀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性能。对于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中药的寒、热、温、凉的四气,正是医治人体寒热失调的内在依据!“

酸苦甘辛咸,五味归属五脏

五味是指食物或中药的苦、辛、酸、甘、咸五种滋味,而五脏则指人体的心、肺、肝、脾、肾五种器官,在中医的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中,五味与五脏不仅各有关联,而且五味的偏盛偏弱对人体五脏的健康及疾病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五味相合属五脏。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也就是说,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适宜。五脏之中,心喜欢苦味之物,肺喜欢辛味之物,肝喜欢酸味之物,脾喜欢甘味之物,肾喜欢咸味之物。食物或药物被人食入后,其中味苦的,先入心;味辛的,先入肺;味酸的,先入肝;味甜的,先入脾;味咸的,先入肾。

二、五味偏盛伤五脏。

适当摄入五味对所属五脏有益,也就是说,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如果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只有注意饮食五味调和,遵守养生法则,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三、五味相宜治五脏。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五脏对五味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食物的五味调和恰当,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苦生心: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并且入心经,常吃苦杏仁、苦瓜,春季食苦菜等,可以清心火,苦味的莲子心不仅能清心泻火,而且具有安神之功,可以治疗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烦躁之症。

辛入肺:辛味食物是走气的,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肺主气,有外邪犯肺出现肺气不宣的外感时,就可以用葱、姜等辛味之品来散风寒、宣肺气;而生活中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这些以辛味为主的食物,可预防风寒感冒,并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酸入肝:酸味食物具有收敛的作用,肝火大的时候,可以用酸味食物来补肝阴,吃点葡萄、山楂、酸橙之类的食物,以阴制火,使阴阳平衡。春天属木,肝属木,酸也属木。春天就要少吃酸味,因为春天需要养的是肝阳,肝气升发,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所以要少吃些酸味,以免收敛过度,把病邪关在体内。

甘入脾:中医所说的甘味,不仅仅指甜,还包括了淡味,如大米、小米、白面等就属“淡味”。甘味入脾,可补益和中以养脾胃。东垣就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比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健脾之药用的都是甘温之品。而春季养生应多食甘薯、玉米、山药、红糖、桂圆肉、蜂蜜等甘味食物。中医认为,脾为土,肝为木,土可生木。土地肥沃时,树木自然茂盛,中医称作“补土荣木”。

咸入肾:咸属水,肾属水,水为至阴之物,咸也是至阴之味,所以它与肾气相通,可以滋养肾精,通泄大小便。中医很多入肾脏的药都讲究要用淡盐水送服,以引药入经提高疗效,比如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最好用淡盐水送服。而中医的咸味包含了咸味和鲜味两种味道,像黑豆、黄豆、猪肉、螃蟹并不咸,也归属于咸味食品,而鲜味重的食物,更能养血养阴。阴虚火旺,常感觉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口干者,就可以吃些海产品例如墨鱼干、海蜇来补一补,阴液足了,就不会产生虚火。

此外,中医常常还可从口中五味的异常来推断脏腑疾病。如口中发苦,伴有舌尖红,舌苔黄,可以从心火论治;口中发甜,伴有腹胀、大便稀溏,要考虑脾胃湿热或脾虚痰湿;口中发酸,常见于肝胃不和;口中莫名辛辣,可能是肺热壅盛;口中发咸,并伴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要考虑有肾阴不足等。

升降沉浮,气机主宰万物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一、影响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因素

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王好古云:“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云:“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此外,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由此可见,既要掌握药物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确切掌握药物的作用趋向。应当指出,药物质地轻重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是前人用药的经验总结,因为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故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从一个侧面论述了与药物升降浮沉有关的作用因素。

3、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药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又药物的升降浮沉通过配伍也可发生转化,如升浮药升麻配当归、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虽有升降合用之意究成润下之剂,即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也随之下降;又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与桃仁、红花及桔梗、柴胡、枳壳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也随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证,这就是少量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同用而随之上升的例证。一般来讲,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正如李时珍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二、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一般药性规律

升降浮沉代表不同的药性,表示药物不同的作用趋向。一般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就其所代表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症、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寒湿药、行气药、活血祛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有升浮特性。

一般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就其所代表的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等多具有沉降药性。

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则应选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来疏散;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者则应选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热通便;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应选用代赭石、石决明等沉降药来平肝潜阳;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势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此外,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如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二药相伍,一清一宣,升降并用,以成宣降肺气的配伍。用治心肾不交虚烦不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常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原,以成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配伍。再如治疗湿浊中阻,头痛昏蒙,腹胀便秘,升降失调的病证,常用蚕沙和中化湿,以生清气,配皂角滑肠通便,润燥降浊,以成调和脾胃、升清降浊的配伍。可见升降并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紊乱脏腑功能的有效用药方法。

中药的配伍是有原则的

”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就必需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的问题。所以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现分述如次。

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

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中药不是药,是气、味纠偏的过程

”有些人说中药不是药。认识中药不能只盯在几个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真正发挥中药神奇的功效。如果按某些所谓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有些人甚至用西医的标准衡量中药,化验中药成份,那就曲解了中药。其实中药治病靠的是气和味这种特性,而不是靠中药的成份直接治病。比如,有一次我上火了牙疼,到医院说牙床发炎了吃消炎药,不管事儿还疼,还疼?拔牙!我舍不得拔,回家了,我老父亲说多喝凉白开就好啦,我就猛喝,过了一天牙真的不疼了,炎也消了。你说白开水是药吗?是药!那药店有卖白开水吗?你化验它不就是h2o吗?有什么药性?不是药!那你上火怎么一多喝白开水就好了呢?不是药!那你不上火时一多喝白开水就水中毒了呢?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服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这些植物动物和矿物确实不是药。在中药里有一副药叫“人中黄”,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本草备要》记述:“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你看,在中医理论下“人中黄”就是一副好药,然而离开中医理论它是什么?就是一滩“屎”!“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呢?

《内经》指出:“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张志聪称之为“用药法象”,这里的“象”即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

民间有这样的归纳:“草木中空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

也就是说,凡是草木中间空心的都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如治疗风寒腰腿痛,可加一些酒行气活血,一般不认识的药尽量只外用勿内服;凡是草木叶与枝都是对生的即可以外用止血。

凡是叶边有毛有刺的即可治疗肌肉红肿疼痛等;凡是叶子经一搓既有粘滑浆液的那可治疗无名肿毒或蛇、蝎、蜂、蜈蚣咬伤等。

懂得这些规律,除了有助于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药物的功能,对临床有更加精当的把握以外,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比如在野外发生意外,而手中又没有准备到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大有用处了。

例如出现出血情况而需要止血的话,就可以根据“叶枝相对治见红”这一点,在附近寻找枝叶对生的药物来处理,如果是显红色的则更好。

同时,由于“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如果时间允许,用其中一些烧成炭黑则效果更佳。

又如,如果出现了被毒蛇咬伤的情况,又当如何急救呢?凡被毒蛇咬伤,切勿惊慌失措,应冷静地挤或吸出毒汁,然后在原地直径十米范围内,即可按照“叶中有浆拔毒功”一句所提示找到解药。

吴以岭在《络病学》虫药通络、藤药通络中,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

感谢您对中医的选择与坚持!

内生“五邪”病机——火热内生

内生“五邪”病机——寒从中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6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