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学是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和医治疾病的实践中陆续发现的。在古代,采集的药物大部分是野生植物,一部分是取之于动物和矿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水平的提高,药物的需要日益增多,仅仅依靠天然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于是,对于一些植物性和动物性药物,进行了人工栽培、养殖和加工,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来源,以后又从国外输入一些药物,有些药物在我国已培植成功,矿物、化学药物则与生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人民群众和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经验,通过系统的整理就形成了本草。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载药种;梁代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载药种;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种,清代赵学放著《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种。当今中草药品种已达五、六千种之多。
中草药的性能包括性味和功能两个方面,简单说就是药理作用。归纳起来主要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故又称“四性”,四气是根据中草药作用于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来确定的。治热证的药物,属于寒(凉)性药,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黄柏、板蓝根等;治寒证的药物属于温(热)性药、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就是寒与热的性质不很明显,作用也比较缓和,无论寒证,热证均可配用,故不作为一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味道不同,作用也不同。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汗、散结、行气、止痛的作用。如:紫苏叶、生姜、葱白能散寒发汗;白芥子、天南星能散结消肿;广木香能行气止痛。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有补气血、补阴阳、缓急、止痛、和中的作用。如:黄芪、党参补气;当归、阿胶补血;熟地黄、枸杞子补阴;鹿茸补阳;饴糖缓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可收敛汗;金樱子能涩精;五倍子能涩肠固脱。
4、苦味:能泻、能燥、能降、有清热、泻火、燥湿、泻下、降气的作用。如: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苍术、独活燥湿;大黄、番泻叶泻下、杏仁降气化痰。
5、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潜降的作用。如:牡蛎软坚散结;石决明平肝潜阳,;芒硝泻下通便。
尚有一些药物味淡,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猪苓健脾利湿。但因淡味近于甘味,因此常甘淡并称,不另作一味。
有些药物有两种以上的味,其作用范围也就相应扩大。每种药都有性和味两个方面,两者必须综合运用。只有了解性和味,才能更好的掌握它的功能,掌握药物的“四气”、“五味”是正确运用中草药的依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