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40)
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40视频同步文稿:
(向上滑动阅览)
那湿很盛的时候怎么办呢?身体带不出来,湿又盛的话,很重,所以它会下行,下痢了,肚子胀。所以说呢,结果呢,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所以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个天气,喉咙就是讲吸气,讲气管,好,咽呢,就是吞食,所以吞东西进入食道跟气管不太一样,两个分开来的,中间有个膜挡到。那个膜呢,老师,我吃东西呢,这个食物跑到气管里面去,你就想什么问题?少阳嘛,因为少阳主开合,开合有问题,是少阳,所以,阳明主开,抱歉,太阳主开,阳明主合,那中间的枢纽是什么?少阳,所以所有瓣膜有问题的时候,都是什么?少阳。这个《黄帝内经》就把它简化了。所以说,阳气受风病,阴受湿气,所以阳明胃经呢,受风病,阴受地下湿气从地上,从脚上往身上走,头呢,阳明呢,从头上往下走,所以足太阴脾经,是不是隐白大都太白啊,有没有?公孙啊,一路上来。胃经呢,从头上,头维下关颊车,承泣四白巨髎,一路往下走,所以上面是受风气,下面是受湿气,这两个不太一样,就是讲脾和胃,这两个不太一样。所以伤于风者呢,上先受;伤于湿者,下先受,讲得就是脾。
第一节阳明之脉象脾病与四肢
那页,黄帝说,“脾病而四肢不用”。脾有病的时候,四肢没有办法用,我们讲过脾主四肢嘛,四肢,除了主腹以外,四肢是脾脏在管,脾脏在管。那脾有问题的话,四肢为什么不能用呢?就回答了,理论就在这边了。“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如果是,这个“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因为我们四肢禀气于胃,没错,可是如果没有脾脏,你吃的东西到了小肠里面去,把胃变成小肠啊,如果你光看胃看不懂,如果把这边的胃,把它变成“四肢禀气于小肠”,你吃的食物到胃里面摩擦,磨碎了以后,进入小肠里面开始受,甚至开始消化,这个时候,小肠是不在少腹这边,是脾脏在管,所以脾,小肠因为有脾脏,才能把食物的营养,灌送到四肢上面去,四肢才会有力啊。所以没有脾脏,营养没有办法传达到四肢上面去。所以说,到“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就是“今脾病”,脾有病了,不能替小肠行津液,这个知道“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到头来就是四肢就没有力量。所以你看看脾主少腹,少腹这边脾在管,少腹里面是什么?小肠,这都是相连的。所以脾在帮小肠行津液,行津液。
第二节长夏之疑释
页就把长夏的问题解决了,大家都在吵长夏是什么时候,有一定的节气,这个问题解决了。黄帝说,脾不主时,没有主四时,春夏秋冬,脾不主时,不是有长夏嘛,现在说不主时,为什么?,岐伯说“脾者土也,治在中央。”所以春夏秋冬节气在转变的时候,都经过土湿在中间,才有办法转换。好,一般呢,以四时长来养四脏,我们的春夏秋冬来养我们的肝心肺肾。“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讲十八日就是这边,比如讲,这个,抱歉抱歉,立冬,立冬,就要开始冬天了,立冬前他就讲九天,立冬以后九天,这两个加起来是十八天,是十八天,内经里面是这样讲的。我们为稳定,我们常常,我常常跟,我们在算命的时候,我们是以二周作为一个节气,一个节气,节气呢,是两个周,就是两个礼拜,所以说,如果是前期、后期加在一起的时候,这一个节气,按照我们天地定位的时候,我们二十四个节气来说,是两个礼拜最标准。那这三天呢,不是,不是很好,所以我们以这两周做长夏的时间是最好,更稳定。那以,可以,《黄帝内经》说,前九后九,节气在转换的时候,前面九天,后面九天,这个加起来,十八天,那每一个,四季加在一起,每个中间都有十八天,这个并为长夏,我们如果把它缩短变成十四天,两周的话,这才,这是绝对长夏,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知道长夏?因为治病的时机,治病的时机。这个脾有病,在长夏的时候,病会起,对不对?长夏过了以后,节气换掉以后,长夏后面是什么?就是下个节气,它会痊愈的。那并没有说长夏一定要去到秋天,一定要到冬天,没有,因为春和秋,春夏秋冬,四个节气中间,四个,四季,中间呢,是长夏,所以节气,好,春,夏,长夏,这样子走,那实际上节气的时候,我们在春夏交接的时候,秋冬交接的时候,春秋交接的时候,夏秋交接的时候,这四个角,都是我们的长夏的地方。那,在我们下手的时候,很重要。
第三节长夏治病时机、案例:肝癌
我现在举例给你听。比如说一个肝癌的病人,肝肿,肝硬化,那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呢,是在春,春天的时候会病起,在夏天的时候是病愈的阶段,冬天的时候是持平,持平,那在秋天的时候是凶,是死的时节,死,死的时节。那你不能预定说,这个肝病的人,一定刚好什么时候来看你,对不对?哪儿那么凑巧啊,就是跑到这个,那个冬天什么,很好的时节,不一定的,这时候你要看时节了,看时节,那如果说是,秋天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很凶啊,节气不对啊,当邪很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采守,因为邪气很盛,正气,真气,人的元气很虚,这个时候你一攻的时候,元气会没有了,是吧?稍等一下,固它的本,所谓固它本是什么?固它的脾胃,实脾,让他脾脏强起来,等到,长夏季节到的时候,长夏季节到的时候,我们可以加重处方,到冬天的时候,是持平,冬天持平也就是说,因正气和邪气在相平衡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下手,因为持平嘛,你如果一下手的时候发现他,胃口又没了,身体又坏,那你赶快停掉,因为还是冬天嘛,你知道我的意思吗?然后到了春夏交接的时候,脾很实的时候,这是长夏的季节,脾气很壮盛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去实脾了嘛,因为当气的季节就是脾脏的季节,这个时候我们去攻它。你知道,所以治病就是好像作战一样,时节开了,那个天窗开了下手,那闭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住手,治重病的时候是要这样子的。这个是讲重病了,我们是所谓的阴实。
那样如果是表实呢?如果是表面的实症,那管你什么时候,一剂下去就好了,一副药管他已经好了,那你这一副药,比如说发表,吃下去就会发汗了,那夏天发汗了,那冬天的时候吃下去没有发汗,小便排,一样啊,汗、尿是同源的,怎么搞得,我吃下去小便很多,冬天嘛,正常,对不对?夏天吃中药,病人就发汗。所以说,你如果冬天的时候,小朋友发烧,你吃下去,他烧退掉了,你会奇怪,吃完之后没有发汗,不行,再吃,你太过了,你知道,他没有发汗,冬天啊,不会发汗,小便排是正常啊,所以你要注意他的尿,就有的看不懂啊,这个不行,这个是伤寒,我们要给他发汗,冬天不好发汗啊,结果你就给他发汗,汗发不出来,可恶,再发,对不对?本来冬天是闭藏是正常的,硬把它打开来,好,结果风寒就进来更多,然后春病,温病,对不对?冬伤于寒,本来是伤于寒了,给你打开了,更伤于寒,对不对?所以一吃解表的药,这个病人小便多正常的。
所以我就以节气为主,因为我们黄历上面,中国历代都是用节气来算,节气比较好。以后你不要吵了,长夏,我不知道他怎么加进来的。
帝曰:脾和胃呢,以膜相连之,三焦的油网相连,所以呢,“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为什么呢?所谓足太阴,太阴就是啊,记得啊,太阴就是三阴聚,太阳、三阳聚,太阴是三阴聚在这边,“其脉贯胃属脾络嗌”,落到咽喉这边嘛,所以他认为这“行气于三阴。”因为三阴汇在太阴,都在汇。阳明者呢,是表,就是腑了,五脏六腑,也为行气于三阳。那脏腑各因其经,因为有经,经络联到,所以受气于阳明,所以替胃行津液。这里讲的就是脾脏,因为有筋膜跟它相连,所以小肠收了营养以后,消化营养以后,有筋膜跟它连到,把它灌输到全身、四肢跟五脏六腑去才有办法,所以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这就是火生土,所以小肠吸收了东西以后,一般来说,你如果看《黄帝内经》,你看到他写胃的时候,你就想成胃,就不好,你就不容易懂了,你把胃下降一点变成小肠,看到心下,心下就是胃,这样子的话,就懂了,所以小肠吸收了营养以后,又交给脾脏,脾脏呢,总统阴阳,所以它就去脾之大络大包嘛,对不对?它总统阴阳,它就把它分散到内脏,五脏六腑去,四肢末梢去,分到肌肉里面去。
第三十篇阳明脉解
这个阳明脉解篇第三十,很简短啊,很好。页,阳明的脉,足阳明脉出现的时候,脉有病的时候,我们有经病跟腑病,所谓脉病就是经病,看到人很讨厌,看到火也讨厌,因为他很热,太热了,看到这些不喜欢,看到火也更火,因为火是热,“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就是木头一打,木克土,他会受到惊吓,钟鼓呢,那个经在那边敲有没有,当当当,敲钟鼓他都不怕,为什么?因为土生金,所以他不会,他听到木音,反而会吓,所以说你如果说看到这个人呢,恶人恶火,对不对?这个你要确定他是不是阳明病很简单,木头一敲吓一跳,你不要敲,这就是阳明经,那你如果敲了他也不会怕,他不是阳明经,所以很多种方法,那个《黄帝内经》讲的就是生活周遭的事情,所以说有的时候,这个,我们进去的时候,病人不讲话,有时候,对吧?问小孩子不讲话,你热不热?不讲,我不告诉你,那小孩子很皮啊,不说,对不对?就不告诉你,让我看看舌头,不给,我就碰到过这样子,叫他伸手出来,他就不给你摸,怎么办?像这种都是,敲个声音你就知道了。
都可以晓得,这很多种东西嘛,就看你,所以当个好医生,周围的东西都可以用,常常利用音来辩症,所以岐伯说,黄帝问为什么呢?因为阳明是胃脉,“胃者,土也。”木克土,所以会有这种现象。那黄帝问,为什么看到火会讨厌呢?因为“阳明主肉”,因为脾主肉,阳明也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那你本身就很热了,阳明是纯热症,但热不寒,结果呢,你还要看到火,不是火上加火,所以他恶火。看到热、火就讨厌。那为什么看到人讨厌呢?因为阳明呢,气血上逆,上逆的时候呢,“则喘而惋”,闷热,气闷,看到热就讨厌,那个时候,有阳明症的时候,升上来的时候,真的,你看到太太都讨厌,所以说,最好,如果你太太是阳明症,你闪远一点,看到你就讨厌。死鬼,你刚刚回来,那个阳明症嘛。那你结婚了,所以我们有同学不结婚也是对的,你结婚的时候,你太太发脾气,你还不能离开家,在家里面躲在一个角落里面,让她能找得到你,她才能,气才会平下去,如果逃走了,火上加油,非找到你不可,那更严重,所以,所以阳明症的时候,你赶快准备药,快一点给他好,免得很惨,所以。
我们后面呢,讲天文地理的时候,我会讲诸位如何,我们应用位置的关系,不但可以把,让家里面非常的和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妻相敬如宾,同时呢,还有避灾,把梦移动,比如这个灾是白天来的,我们把它移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生,这种都是《黄帝内经》都有的,应该有,结果散失掉了,找不回来,我就给它添加一下,偷偷加进去,你看看如何,那找回来的时候,不一定是对的,大家不同意那个是对的,那我自己加点进去,所以我礼拜天会讲到这边。
那如果是“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为什么呢?阳明症喘而死者,所谓“厥逆连藏”,如果是喘连到脏,跟脏连到的时候,病人就很危险,阳明过热,好,太热的时候,里寒出不来了,就死掉,如果是连到经络,只是连到经络上面,连到腑上,脏和腑相连的时候,就是死症,脏很,如果是腑和经络相连的时候是生。
那黄帝说,那个好,那病,为什么阳明病弃衣,衣服一脱就跑掉了,登高而歌,或者是几天不吃东西,有没有?还跳到屋顶上,跑得很快,在那边高歌,这个为什么?平常他做不到,发病的时候做得到,为什么?岐伯说:四肢是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能登高”。阳实症,那怎么解释呢?为什么会这样子?这是腑热,腑热造成的,我们正常人呢,肚脐,腹部,这是胸膈,胸膈呢,有个横膈膜在这边,我一再跟诸位强调,横膈的功能,最主要是分清浊,清浊,所以,上焦肺和心的地方是清,下焦是浊,横膈以下是浊,这是正常人应该这样子。好,那现在有个人便秘,大便堵到,结果呢,这个大肠这样横过来,肚脐在这边,小肠在这边,结果便秘堵了很多,燥气,本来只能到膈停掉,那就很正常,那如果是只到膈停掉,完完全全的,20年便秘也没有发狂奔走啊。那有一边,突然阳明燥热就冲过去了,所以,如果是纯是阳亢在头上的话,是发癫痫,如果是浊往上冲的话,就不是发癫痫了,就是这样子,登高而走,好,唱歌。那个,墙很高,一下就爬上去了,像猫一样,很厉害,平常做不到,跑上去,一看,阳明症。好,知道我的意思吧?纯热症才会看到,一般来说,我们说是大承气汤症,我们讲到承气汤后面再讲,然后讲到那个伤寒,讲的时候,《伤寒论》,老师我很熟。在《黄帝内经》就讲过,就在这里。好,最早《黄帝内经》在这边,那比张仲景早,张仲景是看了用同样的名字写下来。
为什么弃衣而走,衣服一丢,裸奔啊,遛鸟啊,这种,岐伯就说了,“热盛在身”,因为太热了嘛,那个浊气就上来,那个神志都昏了嘛,衣服,太热了,就脱了,管他呢,就脱了跑,太热了。记得啊,一定是浊气,所以浊气上来跟阳汇到,才会这种神志失常,如果是浊气没有上来,只是阳往上冲,阳亢的时候是癫痫,癫症。如果他乱骂,看到人就骂,“不避亲疏而歌”,在那儿高歌,唱歌。“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因为肚子,大肠堵到了嘛,当然不要吃东西啊,这个时候,大肠的沼气,大便的沼气,往上冲,产生的这种现象,这个是阳明,我们有个特别的名称,我们称为阳明,腑热,这是名称啊,对不对?而且呢,实,腑,阳明的腑热,那阳明的经热和阳明的腑热不一样,那阳明腑热,燥热的时候,全身发,很热,所以他把衣服一脱就跑掉,然后发狂高歌,在那边唱歌,不视亲疏,就是浊气入脑,就是浊气,就大便的沼气呢,冲过,冲过这个横膈,跑到脑部去了,就会发这个神昏,神志昏迷的现象,就是不视亲疏了。所以你要看到,四味药就给你解决了,四味药。
那一般的,温病派的不会用承气汤啊,不会用大承气,大黄、芒硝,说不可以用,完了,那个人继续在奔,那个每天,它日甫黄昏的时候,黄昏的时候,阳明经热发的最厉害,每天黄昏,就看一个人跑出来,村子里面跑出来,跑到屋顶上,在那边高歌,在那边丢着衣服,在那里裸奔,那一年两年都没人治好,就代表此地无伤寒家。那我们一看到,大承气汤一剂,好了,从此他就好了。
好吧,那诸位读到这边的时候,慢慢慢慢,我们会进入,六经辩症,慢慢慢慢的细,你现在看,所以刚开始都比较笼统,有没有?比较大原则,后来开始慢慢慢慢细,我带着诸位就是走张仲景当初的路子,张仲景当初怎么来的,后来处方怎么来的,我们就看《神农本草经》,看他的处方,原来,为什么承气汤用枳实啊,厚朴、大黄、芒硝,为什么?剂量的问题,这就结束了,然后等到讲《伤寒金匮》的时候,你们处方就自然天成,还没看处方的时候,你看他,等到《神农本草经》完的时候,你就会挑这个药。然后失落的部分,《伤寒金匮》有失落啊,或者写错的部分,失落的部分你就给补回去,也不会错。好,我们下一次再介绍这个,热论篇第三十一。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我们将予以主动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