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事实上,橘、枳是同科不同属的植物。即便在淮南也有枳的生长和分布,不过就算水土再好,长出来的果实也是酸而苦涩的。枳实是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阳历五六月间人们会收集那些散落在树下自落的果实,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枳实是芸香科植物酸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干燥或者麸皮炒黄之后即可入药。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了枳实的相关记载。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气破积、消食化痰、通利腹气等作用。对于因为食积痰滞、气行不畅等引起的胸腹胀痛、痞满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可以用于妇科产后瘀阻导致的少腹疼痛治疗。枳壳与枳实其实同为一种植物之果实,只是采取的时间不同。未成熟的小的果实叫枳实。而等到阳历八九月果实成熟以后采摘下来制作成的中药,就叫枳壳了。两者性味亦是相同,枳壳善于理气宽中、消胀除痞。对于胸腹气滞、痞满胀痛等症有效。最初在《神农本草经》中并未单独记载枳壳的名字,到唐代才正式将两者区分开来。虽然两者只是采摘时间不同,但枳壳的药性却更为缓和。枳实是一味理气健脾、消积导滞的传统中药材。中医学认为,对脾胃损伤较大的因素为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饮食积滞胃肠,使其运化失职,出现胃腹痞满、胀痛,此时可借助枳实辛行苦降、消积导滞的作用,配合消食的山楂、麦芽、神曲等药同用。若胃肠积滞引起热结便秘、腹满胀痛等症状,则多将枳实与大黄、芒硝、厚朴、等泄热导滞之品一起使用,如大承气汤。若是胃肠感受温热之邪,引起泻痢、里急后重,多与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药同用来治疗,如枳实导滞丸。枳实炒后作用较平和,一般水煎服3-9克,大剂量使用时亦可用到30克,枳实的行气作用较强,孕妇应谨慎使用。枳实不仅长得像心脏,心室,而且在治疗胸痞、心脏病的时候也会时常用到。它主破结实,消胀满,治胸胁痰痹,心下痞痛消积散解,去胃中湿热。很多心脏病的人,胸中都有痰,喉咙里面有痰,一再咳,在治疗痰饮造成的心脏病时,枳实可入小肠,理胃气,解决阳明证。枳实对脑、肾及冠脉血流量有影响;在比较显著地增加冠脉血流量的同时,心肌耗氧量略有增加但不明显,不与冠脉血流量的显著增加相平行;有较强和较持久的升压作用;有收缩周围血管、减少周围血循环量,同时又有选择性地降低脑、肾及冠脉阻力,增加主要生命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程度地缩小脾容积现象。枳实有改善心肌代谢,加强心肌收缩功能及提高血压、增加脉压的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