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129/5888060.html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38期,尹剑萍:芒市——我永远的第二故乡之一║轩岗乡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青芒市——我永远的第二故乡(之一)
尹剑萍
踏上征途
年1月5日,我和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从昆明市第十一中学乘上运送知青的汽车,在家人们千叮咛万嘱咐中告别家乡昆明,到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县插队落户。直到年2月10日,我才返回昆明,整整20个春秋。在边疆德宏潞西这块土地上,我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回报。
“迎着晨风,迎着朝阳,跋山涉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一路上,红旗招展,尘土飞扬。滇缅公路上,运送知青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歌声此起彼伏。卡车经过整整5天的颠簸行程,才到达目的地——德宏州的首府芒市。
我被分配到潞西轩岗区轩蚌生产队一位姓冯的傣族老爹弄家安家落户,住进了他家的竹篱笆房里,自然也就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同吃、同住、同劳动。
斗转星移,4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德宏潞西的那段知青生活,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魂牵梦萦。
轩蚌大青树下
离开家,初到边疆异地,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更是难以承受。记得有一次到轩蚌东面的馒头山上去砍柴,不注意碰上了马蜂窝,成百上千的大马蜂飞了出来,小华、小毛、刘运平、盖起兰、盖启林和我等十几个知青被马蜂蜇伤。我被蜇在头上,头肿得饭箩大,蜇在嘴上的知青,嘴肿得张不开,个个痛得大哭。生产队长告诉我们要用很多的猪油炒饭吃消毒,一直痛了个把月才渐新恢复。白天咬着牙坚持生产劳动,晚上睡在床上摸着红肿的肩膀,看着掌上的血泡低声哭泣。然而,最最痛苦难挨的还是想家。
(昆明市召开欢送知青上山下乡大会)记得那时候,我们从早到晚做一天工只得3分工分,后来逐渐由3分提高到5分,再提高到6分。男生有的评到七八分。年底分红的时候,每10分只值3角5分,高的可达7角5分。有时还不够折抵口粮款。到我去教书时,还欠着生产队口粮款70多元,从每月元的工资中逐月扣还给轩蚌生产队。平时的生活也还需我哥哥从他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元钱汇给我,作为我最基本的生活开支。
年,知青开始返城了,我和部分知青由于家庭、父母等诸多因素,每一批都没有我们的名字。眼巴巴望着一批又一批返城离开的同伴,我茫然了,也绝望了;回城无望,前途茫茫,心如死灰。去当缅共、去死,都想过。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芒市潞西中学的高中学生、插队到轩蚌生产队的知青苏宝生喝农药自杀了。他死得好惨好惨啊!直到失踪后的第三天,才被寨子的放牛娃在轩蚌西面的山箐沟里发现,死时手捂肚子,斜靠在土坟下。因为他的父母也是被疏散下放到农村劳动,他本人又瘦小体弱,劳动力差,回城无望,前途渺茫,万念俱灰,才出此下策,走上绝路。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那堆低矮的知青坟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使我打消了跑去当缅共和轻生的念头。
走的就走了,留下来的还照样得生活、吃饭,在家人的劝阻和帮助下,我咬咬牙,又坚持参加生产队的农业劳动。每当劳动一天归来,小华、小毛、王顺琳、刘鲁月我们几个同病相怜的女生,总是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子西头的那棵大青树下,相互倾诉着想说的一切,或是一齐面向昆明方向高唱“站在高黎贡山,望家乡,美丽的春城啊,我的故乡.....”唱着、唱着,泪水情不自禁地往下流淌;唱毕,互相抱作一团放声痛哭。哭完之后,似乎得到了某种解脱,心理上也得到了平衡,觉得轻松、痛快了许多,于是又互相打骂着、闹着、嬉笑着离开大青树回到各自的“家”。
知青生活是歌,是泪,是诗,也是梦。轩岗轩蚌寨子西头的那棵大青树下,成了我们每天碰头聚会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大哭,大笑,倾诉着思乡的情怀,排遣胸中的烦闷,赶走一天的劳累。就这样周而复始,度过了漫长的知青生活。
(作者原系潞西县轩岗公社轩蚌大队昆明知青)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