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知青岁月第39期尹剑萍芒市我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党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38期,尹剑萍:芒市——我永远的第二故乡之二║轩岗乡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芒市——我永远的第二故乡(之二)

尹剑萍

拉门小学

年,上山下乡知青返城“一锅端”。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返城的机会,而是被分到轩岗丙茂大队的拉门寨子去办学当老师。

拉门寨地处山区,20多户傣族人家零零散散地散布在山坳里。寨子里的人没有读过中学,更没有谁到外边工作过,处于半封闭状态。

拉门小学就建在寨子西边的山坡上,是我亲自领着学生们脱土墼、抬石头,让社员们盖的。砍来竹子搭在木桩上,再用黏土和着牛粪抹平做课桌。一根大柱子下面垫两个土墼头就当座椅。把几块木板钉在一起,抹上黑墨,再用两根木板靠在墙上,就是黑板。教室的侧面盖了一间宿舍,那实际上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为发展边疆教育事业作出我微薄的奉献。

记得那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夜里,我被隔壁教室里一阵叮咚叮咚的响声吵醒,响声里似乎还夹杂着沉重的脚步声,我判断是山上的野兽下山来觅食。我屏住了呼吸,提心吊胆好不容易盼到天明。我和学生一起进教室,看到一堆新鲜的牛粪,还有被撞坏的几张桌椅。经调查,原来是寨子北头老爹未把牛关好,夜里闯进学校教室里来捣乱,真是虚惊一场。事后,生产队长方二在会上宣布了此事,并要求各家把牛关好。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现象。

那时,拉门小学是一师一校的小学,学生来源就是一个拉门寨子。学生年龄小的6岁,大的17岁,分为3个年级,我就摸索着进行分步或复式教学。上午在学校教两个高年级,下午又到寨子里的一间牛圈楼上去教另一组低年级学生。

由于当地傣族人民不懂汉语,所以我起初得用傣语进行教学。我向当地傣族人民及学生学习傣语,同时也教会了他们汉语。时间一长,傣、汉语并用,全寨子老老少少包括我在内,都可以流利地运用傣语或汉语对答问题,交流思想感情。我的教学也就可以毫无障碍地用汉语进行了。那时候没有星期天,除了被通知开会外,我天天都教学,白天上课,夜晚备课、批改作业,还尽量挤出时间自学,有时也到寨子里和毕朗、咩吧谈谈心。工件虽然又苦又累,但心里踏实,心情愉快,因为我的学生和那些家长们都成了我的知己,我的亲人。

那时学校条件很差,资金紧缺,我就利用教学间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学校周围水沟边开荒种菜;组织学生到山上砍柴,劳动中指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柴砍够以后,围在一起,教他们唱歌、跳舞。劳动得愉快,玩得也高兴,学生个个都喜欢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我们把柴挑到公路边堆好,积少成多,成挑卖出去,所得收人既解决了学生的学费和文具等困难,又增添购置了文体活动器材及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我还用勤工俭学的收入,组织学生到糖厂参观,到芒市旅游观光,让学生住进旅店,在饭馆吃饭,看电影,逛大街。这些第一次来到县城的山区孩子,高兴得睡不着觉。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习更用功了,勤工俭学的劲头也更足了。

(边寨女知青)

就这样,我一批又一批地把这些山区孩子送进了中学。有的学生又从中学升入中专、大学,有的学生参了军,有的学生成了金融干部、大队干部。教育改变了山区的落后面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付出了艰辛,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傣族人民优厚的回报:寨子里分点什么东西或是谁家有红白喜事、杀猪宰牛,总是不忘记我;一些大事小物也不免要请我帮忙,如调解纠纷,写写算算,出出主意;就连全寨子里每个娃娃的生日,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学生上午上学,下午放牛或是参加生产队劳动,由我安排分工,并给记上工分。我既是学校的老师又是拉门生产队的一名社员。后来,我又被调到轩蚌户允等学校教书,直到年返回昆明。

重返第二故乡

年早春二月,由潞西市知青联谊会组织“情系潞西”重返第二故乡活动。我又随当年插队潞西的老知青们,沿着插队落户走过的滇缅公路,再次来到关怀和哺育我成长的第二故乡,潞西各族人民用最隆重的仪式接待了我们。轩岗拉门寨用施拉机把我接进寨子,久别重逢的亲人们用最好的食品招待远方归来的儿女,用笑声和着泪水畅叙别后离情。遗憾的是,我这次竟没有再见到当年从昆明十一中一起到潞西轩岗插队的女知青李蔼。她也是因为家庭及父母的原因返城无望,嫁给当地一个傣族宰弄。据说,有人看到她穿着筒裙,挽起发馨,背着背箩在轩蚌集市上卖香蕉。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俨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傣族老毕朗了。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去看望当年由于失望轻生喝药自杀的苏宝生的“知青坟”。由于年代久远,山边的那个小土堆已经分辨不清,只看到一个绿草萋萋的小土包了。

临别时,乡亲们依依不舍,拿出自己亲手酿制的米酒、糯米糍粑、自制的红糖送给我。可是在给我送别的乡亲们中间,我再也见不到当年用父亲般的爱关心着我、帮助我成长的线弄老爹了。他老人家是不久前才去世的,临终前还叨念着莫万(傣语:老师)小尹呢!

岁月的流逝丝毫没有冲淡我们的“知青情结”。我深深怀念着潞西这块流过汗,也流过泪的土地,深深地思念着无私地接纳和帮助过我们的潞西各族人民。当年与潞西各族人民同甘共苦、战天斗地、共同度过的整整20个年头的日日夜夜,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原系潞西县轩岗公社轩蚌大队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hy/9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