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砂城班戈杜佳里湖畔的共和国工业记忆

杜佳里硼砂城工业遗迹达娃摄东去的车队卷着风沙我仿佛听见车上有人讲话梭牙哪谁能比我们更光彩呀我们是西藏献给祖国的珍宝班戈湖上雪白的硼砂再见,银色的雪山冰河再见,班戈湖的矿工呀不管我们将受到什么夸奖不管我们的功劳有多么大光荣永远归于西藏——硼砂的故乡光荣永远归于班戈湖矿工——硼砂的妈妈——《东去的车队》杨星火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多时上万名各民族采矿工在这里日夜劳作,多辆卡车在这里与格尔木间来回奔驰,开采、化工、勘探、气象、银行、邮局、贸易、卫生、汽车站各部门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工作队、文艺演出队以及军队、牧民来到这里参加大会战……

年到年,这处叫班戈—杜佳里湖的地方,吸引着国务院、外贸地质等国家部委、西藏工委以及黑河分工委的目光,屡见于国家和地方的报纸版面,已然在新西藏的历史、新中国的工业史刻下了烙痕。

当时的人们,热情满怀地期待着这座大规模的化工厂、现代化的城市、全国闻名的工业基地,在西藏藏北草原深处、海拔米的无人区里拔地而起,但7年间硼砂开采倏来忽去,班戈—杜佳里湖畔又重归萧寂。今日的茫茫大滩,碎石垒砌的房屋孓然耸立,散落一地的机器部件锈蚀斑斑,搪瓷碗、罐头盒、玻璃瓶半掩于风沙中。远处的盐硼泛白,湖水依然,早已不见了人声鼎沸、灯火通明。曾经的热闹消散在海拔高峻、气候严酷的羌塘草原,但并没有带走烽火岁月里一代人的记忆和后人的追寻。班戈湖一党号召青年人建设边疆他自愿不回家要来高原火车轮汽车轮日夜飞转载运着众英雄奔赴西南跨千山越万水又穿草原不几日就到了班戈湖边硼砂场打锣鼓热烈欢迎相互间初见面兄弟一般新来的同志们工作确定硼砂场当工人来把家安——《说唱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陈树乾》西藏豫剧团任德华第一次了解到这个地方,是13年前的冬天,当时我正在那曲地区进行硕士论文的田野调查。一天,在那曲地区文物局工作的朋友达娃,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刚从那曲西部回来,坐在炉火旁,他给我展示了这处“新发现”。茫茫草原上存在的大规模现代工业遗迹,着实让人震撼:这是哪里?这是什么遗迹?在达娃的口中初步了解到了“杜佳里”“硼砂”“给苏联还债”等模糊信息。无人区里尚不久远的故事,像远处的雪山若隐若现。再次听到这里的故事,是11年前去林芝探亲。当时爱人的外公家还是铁皮房,坐在熊皮铺垫的长凳上,给“爷爷”点上一支烟,聊起了过去的故事。“爷爷”老家在那曲安多多玛部落,常年沿青藏公路一线在唐古拉山南北游牧。“爷爷”那时给牧主放羊,是个小牧工,虽然有着“和羊群挤在一起睡觉,热得不行”“牧主的羊偷宰一只也不会被发现”等美好记忆,但牧主其它事情上的责怪也总让青春时的“爷爷”总有不爽。年、年,青藏公路开始修建,牧场上从未有过的热闹打破了草原的沉寂,一个草原青年不安分的心就这样被吸引了。与筑路工人们一来二去打交道,听说了班戈与双湖交界处正准备开采硼砂,需要人手。到湖中采盐、采硼砂,牧民们一点都不陌生,每年盐巴、土碱、硼砂都有相当数量销往区外。民国时期,康藏贸易公司还在那曲卡设有商栈,硼砂就是该公司一项重要贸易物资。“爷爷”于是搭上了去杜佳里的车,离家出走了。从“小牧工”到“小矿工”,身份的转变带来的不是成长的意气风发,而是一个新世界的可能性在游牧少年心底激起的新奇。当时这座因硼砂而兴起的新城正在热火朝天地兴建,已有了初步的模样。“爷爷”年龄小,人机灵,硼砂挖不太动,就被一位工厂的领导照顾当上了勤务的“小鬼”,并因此有了正式的名字“毛永革”。后来,工厂解散,“爷爷”跟着该领导来到林芝,并与家里第一次通了信息,家人这才知道“爷爷”没有走丢。“爷爷”那一代人的人生轨迹,因西藏的转折而转折,对马克思、毛泽东等有着特殊的感情,至今家里还挂着革命导师的画像。如今,“爷爷”已经“去见马克思”了。每每想起“爷爷”,家人都在谈论爷爷生活中自带的牧民式幽默和机智,而我一直感怀爷爷对我的接纳,一直不忘爷爷年轻时的难忘经历,一直想着这个叫做杜佳里的地方。杜佳里,不仅有我的牵挂,也有很多人的情感。唐卡大师丹巴绕旦,忘年交王大海、白玉芬的父辈,都在杜佳里留下了青春的印记。硼砂,一种白色的矿物,随公路线、铁路线不断运向远方,把不同地方的人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也折射着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和西藏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二工地是战场铣镐当枪炮冻土大翻身快把芒硝抛硼砂堆成山山是我们造奋力战风雪要赶美国佬——《奋力战风雪》采硼工人王立勋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中国开始从革命阶段向建设阶段过渡。伴随新中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各地展开了勘探和找矿地质研究。年年底,随着解放军进藏的步伐,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派出的中央文委西藏科学工作综合考察队来到拉萨。这是一支由地质、地理、天文、畜牧、医药卫生、社会、民族、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40余名专业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队长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李朴教授。次年4月,当时的黑河办事处从群众中了解到硼砂矿线索,派出李存才前往寻找硼砂矿,并采集样品,上报西藏工委和中央文委西藏科学工作综合考察队。同年11月,中央文委西藏科学工作综合考察队黑河(那曲)分队进入那曲以西进行了51天的综合调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对那曲地区的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这次考察有两大收获:一是在黑河宗巴尔达千户金格尔彭措占堆家发现祖传之汉文“王堂之印”,一是在班戈—杜佳里勘测到蕴藏大量的硼砂矿藏。硼砂广泛应用于玻璃、陶瓷、医药、肥料、纺织、金属加工等领域,当时国内外都迫切需要,但产量有很大的缺口。据测,藏北的硼砂产品质量高、含量高、产量大,开采便利,这一发现在当时是一重大发现。年,随着青藏公路的修建,硼砂矿开采纳入议事日程的步伐开始加快。8月28日,西藏财委向西藏工委报告:“硼砂是我国目前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料之一,近年来需要量日益增加,每年要从资本主义国家用大量外汇进口,且有很大困难,致使目前有些工业发生停工待料现象。因此,为了节约外汇,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发展西藏硼砂生产,增加当地藏民收入,应尽快设厂开采、提炼。”同时,中央对外贸易部指示,祖国和各兄弟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硼砂,西藏应积极组织大量开采,收购后运往内地。藏北硼砂开发的动议和决定形成后,随即面临着如何进行开采、如何组织人力、如何向外运输等一系列问题。当时青藏公路初通,车辆运力有限,而且从班戈—杜佳里到青藏公路上的最近站点安多也有不小的距离,道路也没有修建,基础设施不完善之处尚多。更为关键的是,藏北硼砂开采问题在中央层面还在论证、推进之中,整体开发生产的正式决定还没有下达。在这种情况下,西藏工委因事制宜,于年下半年,一方面决定采取公私结合的方式,硼砂暂由青藏公路管理局在安多设站采购,指示黑河分工委发动当地私商和牧民由班戈湖直接向安多驮运,并派牛青山带工作队前往黑河,组织当地牧民开采,并在安多设站收购和修建班戈湖至安多的公路。一方面加快相关基础工作,建议国务院派一综合工作队来藏协助勘察设计,准备在班戈湖等地设厂开采与提炼,同时开始筹建公路建设。黑河贸办副经理程永康协助筹建事宜并组织养路技术工人修路。一边开采,一边设计,生产与规划同时推进,私采与公运紧密衔接,就这样藏北硼砂进入预开采阶段,也让青藏公路一建成便开始发挥作用,牧民的传统生产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达娃摄三硼砂湖现在荒凉不久的将来是一座大城新城市要建设各种工厂工厂的高烟囱好象树林机械化采硼砂很快实现那时候住楼房不住帐篷柴达木、噶尔穆建设热闹班戈湖很快就热闹轰轰到那时班戈湖一片美景高楼房宽街道电灯亮明有影院有戏院到处能看文化宫和花园随意去逛——《说唱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陈树乾》西藏豫剧团任德华走向羌塘无人区,杜佳里硼砂城虽然已是断壁残垣,但在当时拥有许多标志性意义: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硼砂产地之一,新中国最早的硼砂工业诞生地之一,西藏的第一座大型工矿企业,西藏第一座工业城市……相比于今日的虫草、牦牛肉,当时的藏北硼砂不仅名誉区内外,更在国家的化工布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时间到了年4月,中国各地已是开春景象,但羌塘草原仍是寒冬气象。不过硼砂厂开始筹建的决定还是给这片萧瑟的草原带来了春天的萌动。这月的23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党的西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烈愿望在高原激荡。在这一历史时刻首先开建的硼砂厂,因此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年5月29日,硼砂厂正式施工,厂房、办公室、职工宿舍等基本工程开始建设,硼砂厂的机器设备和部分建筑材料正向草原深处运来,一场大规模的工厂化建设拉开了帷幕;年8月份,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工人陆续到厂;10月安装设备,并进行了生产试验;12月27日开始了手工式生产,硼砂厂在这一年紧锣密鼓地快速推进。“黑河硼砂厂的试行生产,只是西藏硼砂工业发展的开端。将来西藏定能成为我国硼砂工业的主要基地。西藏的硼砂,是我们西藏地区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项献礼,也将给西藏地区和全国人民增添一分幸福。”西藏地质局的黄汉章在《西藏日报》刊文“硼砂——建设新西藏的一项资源”,抒发了西藏建设者的自豪与期盼。硼砂厂建设马不停蹄,到了来年的2月5日,黑河硼砂厂正式开工生产。《西藏日报》报道:开工前,工人们显得特别忙碌,准备了足够的燃料和原料,有的还跑到距离黑河二三十公里的牧区购买牛粪,有的在早晨五六点钟爬起来检修锅炉。经过工人们在试行生产期间的努力,现在投入生产的十六个锅,已由过去每天每个锅生产三次,提高到四次了。该厂工程师杨秀实,目前正在设计小锅炉和小水塔等半机械化的装备。工人们也都说:我们放下锄头,来到工厂,亲眼看到祖国自产的硼砂,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副厂长袁忠信也说,今后,我们将以生产更多的硼砂来支援祖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建设。正式开工这天,试验生产的第一批优质硼砂已运往内地,这是该厂给西安地方工业局支付订货的第一批发货。黑河硼砂厂,有的叫班戈湖硼砂厂,也有的叫杜佳里硼砂厂,总之这处硼砂厂好消息不断见诸报端,羌塘草原深处生发出一派火热建设的喜人气象,不仅给整个西藏建设增添了底气,也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原料、增添动力。达娃摄四在班戈湖旁的劳动场不时有动听的唢呐、胡琴和歌唱人群挤满了劳动场一双双眼睛被吸引到舞台上演剧人的动作是那样优美装扮是那样漂亮演出的剧目是自己的工作、斗争和生活班戈湖畔硼砂工人业余剧团在成长——《班戈湖畔歌声起》班戈湖邮电局苍粟班戈—杜佳里,这是一处因硼砂而建的大型矿厂,一处在西藏和平解放后新兴的草原城市,一处因新中国建设而起的工业基地。班戈湖、杜佳里湖以及临近湖泊硼砂矿的开采、生产,一时集聚起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在羌塘无人区里生产生活。有的放下了牧鞭,有的扔下了锄头,有的告别了钢枪,牧民、农民、工人、军人……不管之前的身份为何,在这里都与硼砂建立了紧密的关系,深深地印上了硼砂工人的身份,而工人阶级的身份在当时无疑是优越的。硼砂工人的数量,从最初的人、人到0人,再到最多时的1人,形成了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新型社会。即使最近的城镇那曲镇也有多公里远,而且当时的那曲镇还远不如这座硼砂城热闹、繁华,虽然这种繁华出现在羌塘草原深处。随着人流车流物流的大量快速聚集,艰苦的自然环境、枯燥的生产生活考验着乍到草原的工人们的忍耐力。加上人员庞杂,管理服务等措施跟不上,年9月8日,硼砂厂发生了“闹事”的情况。对此,黑河分工委派出王洪洲委员前去处理,调査报告反映:对工人的生活不太关心;工人没有正当的文娱生活;不组织工人学习;有的工人要求学习文化,就这样的事都不予解决。事态并没有扩大,两天后生产秩序全部恢复正常。杜佳里一带海拔高,条件苦,寒风侵袭,面临种种生活困难。工人们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的情绪得到了发泄,也促进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年3月20日,黑河邮电局为了便利班戈湖硼砂厂的工人、干部汇款邮寄、订阅报刊和拍发电报,在班戈湖边成立了邮电所;年6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黑河支行建立了分支机构,大力开展职工储蓄业务,还解决了个人在西藏地区的通汇问题;年8月1日,中共班戈湖硼砂厂党委领导下的报纸“跃进之声”创刊,这个周双刊的四开报纸,每期将有一半左右的篇幅是反映硼砂场工人生产中的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和积极生产的各种新闻和文章。这个小型报纸一出版就受到了全场职工的热烈欢迎,都为能及时看到国内外重大时事和自己的生产、生活情况而感到骄傲。年9月14日,受中共西藏工委的委托,西藏豫剧团来到班戈湖硼砂厂,对这里的七个单位、三千多名职工进行慰问演出。年10月,为应对当时社会不安形势,硼砂厂成立了民兵团;年10月20日,班戈湖气象站开始为班戈湖的生产部门发布当地每天的天气预报,这也是西藏第一个为生产部门专门服务发布天气预报的气象站;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班戈—杜佳里湖边的草原已然出现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并成立了修建委员会负责这个草原城市的规划工作和基本建设项目。初步确定,年的基本建设面积是二万多平方米,建设项目有可容纳三千职工食宿的宿舍、饭厅和澡堂,以及卫生院、银行、邮电局、贸易公司和汽车站等,满足三千名职工从帐篷到新屋里的居住需求。年12月,新华社记者郭超人随西藏工委工作队来到班戈湖,他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描述了眼前的城市和火热生产场景。新闻稿中描写到:几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滩,连放牧的牛羊都不易发现。现在,从全国各地前来的建设者,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为国家开发矿藏,建立工厂,开始了沸腾的生活。在野草横生的荒野里,出现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几百间新修的房屋整齐地排列着,露出了未来街道的雏形。尚未完工的大礼堂,坐落在广场的中央。电线像蜘蛛网一样,穿过广场,伸向远处。广场的东面是一个庞大的汽车站,几十辆刚从拉萨和格尔木来的汽车,还在轰隆轰隆地呼叫着,在远处的公路上,汽车队像黑色的小甲虫一样,还在不断移动。离广场不远的工地上,拖拉机嘶叫着,拖着一袋袋新采的矿石奔驰向露天仓库。在广场的正前方,是班戈湖地区的气象站,那高耸入云的风向标和白色的百叶箱特别引人注目。设在市区里的邮电局、人民银行和贸易公司的分支机构,正灯火辉煌。天快黑了,采矿工人们三三两两地从工地上回来,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的人们,在广场上熙来攘往,房顶上扩音器喇叭正播送着乐曲。走上一个山坡瞭望,只见远处工地上正闪耀着无数的灯火,灯火忽明忽暗,像萤火虫一样闪耀,那是采硼砂工人们正在连夜工作。一队队刚吃过晚饭的工人,又纷纷从市区出来,他们扛着工具,提着一盏盏自制的小马灯上工地去了。“你们夜间也不歇歇?”一个工人笑着说:“顾不上歇啊!国家哪一种工业都离不开它”。接着他告诉我说,工人们自动提出要求连夜苦战一个月,为争取完成硼砂生产任务而战斗到底。五叫业余剧团的鼓敲得更响让演员们歌唱得更嘹亮工人干部齐拍手同欢共舞在湖旁歌唱硼砂城快速成长它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班戈湖畔歌声起》班戈湖邮电局苍粟在中苏关系破裂的背景下,面对苏联指名点姓的索要,周恩来总理交给张国华一项特殊的任务:增派人手,加大硼砂产量,用于向苏联还债。这样以西藏军区生产部农垦力量为主的采硼砂队伍扩充到班戈—杜佳林。唐卡大师丹巴绕旦当时就是随西藏军区生产部来到藏北采挖硼砂的。这场还债的硼砂开采会战进行了三年,人数最多时达到了1人,之后硼砂开采戛然而止。《中共西藏那曲地区党史大事记》写到:年,周总理指示硼砂矿扩大生产。中央解决了设备困难,调拨汽车0辆。当年生产原硼砂矿14万吨。当时苏联逼债,硼砂出口还债。从年化工部、四川化工工程公司、西藏地质局联合成立筹建处,开始建设班戈湖硼砂矿厂,大规模地在班戈县境内的班戈湖和申扎县境内的杜佳里湖开采天然硼砂矿;到年班戈湖、杜佳里、纳赤昆仑三个硼砂厂合并成立西藏第一化工厂,也就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化工厂;再到年,因富矿已基本采完,年产量、品位下降,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及管理费用急剧增加,化工一厂关闭下马,藏北硼砂7年的开采里,累计生产硼矿36.8万吨,加工精细硼砂27.76万吨,实现利润万元,不仅为当时国家偿还外债和西藏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使当时西藏财政自给率达到65.8%。藏北硼砂城在其最辉煌之时也迎来快速的萧条,随着人们的离去重归平静。曾经参加三年会战的王桂荣在《永远的杜佳里》一文中写到:我们的侄儿从西藏回来,他说他最近去了一趟杜佳里,去了藏北腹心地带的那片荒原。那是秋天,午后,没有风,太阳照着远处的山岗。杜佳里依旧寸草不生,方圆数百里,芒硝一片,灰白一片,依旧旷古沉寂……一只旧军壶,一只废旧军鞋都完整依旧,仿佛打算让历史永久记住,这里曾经是一个战场。参考资料:1、《中共西藏那曲地区党史大事记》2、《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3、《那曲地区志》4、《西藏日报》历年5、《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矿业发展述论》李国政6、《永远的杜佳里》于斯近期文章翻译错误:藏北知识误读事例枚举(编写藏北历史文化词典应提上日程)梅莫与鹘莽:唐蕃古道主驿经藏北梅莫神山假说大帐篷“赤堆东雄”,巴青的传奇信物干货解读:西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申遗,那曲机会来了!史与野并存:山道大通的跨唐古拉山区域西藏在最高的地方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就是这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牧牧吾尔多

在高原,聆听大海的涛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gxiaoa.com/mxcd/8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